雖然論文是以直性的觀點前進,但在情境設計上卻有點類實驗設計
我想,我要做的應該是三角校正吧!

「質性研究呈現從資料中獲得的主題,並引用資料解說與證明研究者所做的詮釋。
質性研究者建議採用三角校正(triangulation)的技巧。
所謂三角校正是指「在研究中採用不同方法、資料、觀察者與理論」。」
http://tw.myblog.yahoo.com/sophiewang-100/article?mid=3115&prev=3118&next=-1


但是,我應該要如何達到我的信度,而不會只是一個過度詮釋的論文阿?
proposal上面比較相關的部份記得只有

「在研究信度方面,研究者除了會透過全程錄影以提升資料取得的可靠,
也就是在觀察記錄後,會將所攝錄的影片或畫面進行比對,以期降低觀察
的偏誤,而也正是為何事後的資料整理表格融合畫面、語料和觀察三者,
此外,也會在書寫方面確實交代何者為研究者的想法,
而何者來自研究對象的說法。」

「在一二類型的詮釋效度問題,研究者將在資料分析的過程中,
經常的與指導教授和研究所同學共同討論,試圖盡量秉持多種觀點、
設想多種的假設,避免研究者的偏差出現,而第三類型的錯誤,發問的錯誤
,研究者除了將問題與指導教授討論之外,也會再每次的觀察後省思,
以修正不適切的發問。」

但是今天總是覺得,這些應該是理所當然的阿 冏rz....

另外...我不斷想要問自己
錄影就能提高資料的可信度嗎?討論就可以提高分析的品質嗎?
那為什麼還是有很多論文發生問題?

在品質和嚴謹度上,我還可以作什麼?
什麼地方我可以著力?

不同方法、資料、觀察者與理論?

與帶班老師討論?(研究目的好像不合)
而我也僅取得兩次性的資料(玩兩次)?
有訪問和對話,這樣算是不同資料嗎?

質性研究導論 作者:Uwe Flick(p.364)


喔~冏rz....三角校正....究竟是要怎麼校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rcep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