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要尋找不合宜的夥伴
或者和蠻不在乎的人在一起
尋找熱愛真理的朋友        
                                                   by 奧修 <哈哈大笑>

 

「一直很想找人說話...」,但其實心中並沒有特別的話想要說,這樣的狀態已經持續了好一陣子了。

 

2017年的新開始,應該要閱讀....閱讀新書、閱讀電影、閱讀風景、閱讀人。心中一直感覺匱乏了什麼,思量著也許可以憑藉著閱讀來解決。

 

期末總有許多心神不寧,以及不順利。翻開小靜論文的前幾頁就流淚了,覺得人生中有太多的失落。我們在不斷追尋自我的過程中,尋找群體的認同,也在與人相處中辨別差異,我們不斷區隔自己與他人的相同與相異,以便辨認自己在哪裡,建立自我的概念與範圍,同時也瞭解自己的獨特之處。同時,我們的內心都渴望朋友,但所謂朋友,卻又因為所謂的志同道合而改變自己。我不斷深刻的感受到,「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自己」這樣的枯竭的困境,此時,小靜引入海德格的「此有」概念,我覺得詮釋的到位,默默地掉下幾滴眼淚,然後泣不成聲......。

 

哭泣中的我,困惑也質疑,質疑這沒有來由的悲痛,是因沈溺文句間的情感,一時忘我的悲從中來?還是因為扎扎實實,意料之外的被道出了,一直以來說不出原因的錐心苦痛?

 

「失落」的狀態,長大的路上一直有感,心中一直有無法言說的孤獨和匱乏感,我訝異,自己的感受竟如此深刻。也無怪乎從高中起,這些存在主義總是莫名的吸引我,每當夜深人靜,思緒總是轉來轉去無法停歇,蔓延整個黑夜的迷惘我無法解決,用疑問編織一張無法解決的罩衫,披在看不見的孤獨中。

 

倏然之間,這些困惑滿溢,我認為會不會是因為年輕的我,並沒有讀懂?立刻翻出塵封的陳鼓應,是不是自己應該要從頭開始閱讀和梳理?不經意,書上堆滿了書,一疊疊的書塔,一本本的書單,默默覺的自己的使用的治病的邏輯,妄想透過閱讀智性的經典,治療心中的匱乏、消弭心中的寂寞,企盼哪本書可以治療心中的不安。

 

對,我有一點病。囧

但也許這就是我的獨特性.....如果這樣想可以讓我好過些的話....。

 

 

 

 

 

註:近日書單

陳鼓應<存在主義增修版> 、佛洛姆<自我的追尋>、佛洛姆<愛的藝術>、克里希那穆提<最初與最後的自由>

 

 

系列文章

浪漫之一:人群中,我是誰?

http://perception.pixnet.net/blog/post/4697303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rception 的頭像
    perception

    不大不小的企鵝

    percep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