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
是在 林鶴玲 資訊社會學的課堂上,
MIT的一群學生為了抗議,學術界一直要求教授發paper
而不顧及paper的品質,
因而用了程式去產生了數篇paper投到各conference
而竟然還有被接受的...

第二次再聽到這個名詞
是在一個玩笑的場合,同學用來描述我..
一時之間,也確實不知道要說什麼

但,這個辭彙的原意是充滿諷刺與叛逆的...

但,也讓我很深刻的思考
我寫的專題和報告究竟有沒有深度?有沒有品質?
投了海外的會議又如何呢?投了期刊又如何呢?

究竟,一篇好的paper是什麼?

應該要在什麼地方雕琢、著墨?
哪些東西應該要被放下?哪些東西應該要被深化?
什麼是品質呢.....?

這些事情像迴圈 不斷的在我腦中盤旋

那我現在寫的這些是什麼?
還是我也只是被輸入某些規則的paper generato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rcep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